北京卫视制作的大型艺术纪实片《江山如画》,4月10日起,将在北京卫视晚间两集联播。《江山如画》全面汇聚了我国当代画坛的领军人物,节目共采访一百多位当代著名画家及二十多位已故画坛大师的家属和弟子。
《江山如画》拍摄足迹遍及北京、天津、陕西、山东、山西、内蒙古、四川、重庆、上海、江苏、浙江、香港等地的三十多个城市,全景式地展现了祖国大江南北的绚丽风光和全国美术界流派纷呈、百花争鸣的景象。
绘画是通向一个民族文化心灵最直接的道路。
找到了这条路,就找到了民族精神深处最柔软、最精微的那一部分。
六十年来,新中国画家用自己的笔墨,讴歌伟大时代,描绘壮美山川,刻画丰富人生,他们继踵前贤、开拓新境,在时代潮流中、在艰难曲折中书写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图象志;
他们是用色彩与光影抒情的诗人;
他们是用笔墨和线条歌唱的行者。
六十年,他们用画笔描绘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新梦想;
六十年,他们用心灵紧贴感受着人民的欢笑、忧伤、泪水和憧憬。
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年,社会生活面貌发生着巨大进步,人的精神世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图景,国家和民族历经奋斗和曲折,走上伟大复兴之路。对于这段历史,绘画作品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见证。六十年间的优秀画作记录着我们祖国成长的时代特征,六十年间涌现的大家巨匠是时代巨变的代言人。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绘画,像新中国那样,与时代息息相关,以至于我们完全可以用绘画的图像来构成国家的编年史。
在六十年里,无论是绘画的题材、艺术表现形式、画面的色彩格调、乃至画家的个人命运,都紧随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时代潮流而变换。历史在各个时期的画面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或许是改天换地的豪迈表情、或许是山川新貌的美奂美仑、或许是特殊时代“红、光、亮”的光热色彩、或许是繁荣昌盛的多元表达。当历史的烟云散去,唯一不变的就是永恒的艺术留给人的美好享受。
北京卫视制作的大型艺术纪实片《江山如画》把图像、人物和故事都搬演到舞台上。
艾轩作品《静静的冻土带》
陈丹青作品《西藏组画》
陈逸飞作品《踱步》
他们之中,有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已经久负盛名的大师,他们是新的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教化者、领路人;有在新社会崛起、与时俱变、继往开来的巨匠,他们捍卫了新中国美术的荣誉,即使在历经波折之后,仍然可以重新站在艺术的高峰傲视群雄;有在新时期冉冉升起、在八面来风、继古开新中逐渐成熟的艺坛健儿,在当代拔寨擎旗,名重一方。他们都将出现在本片中。
时代塑造了经典。新中国美术以其特有的方式,成为镶嵌在共和国文化史甚至政治史上的一块特殊的镜子。这些经典作品,以年画、教科书插图、宣传画、连环画、报纸刊载等各种形式,深深嵌入几代人的视觉记忆中。无论是《开国大典》、《毛主席去安源》、还是《父亲》、《青春》,都与家国命运、苍生世事相关联;而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李苦禅的苍鹰、范曾的钟馗等等,已经泛化成我们最熟知的视觉符号,代表着我们最本位的视觉审美习惯。它们也都将出现在本片中。
正因为美术和时代紧密相连,艺术家们的命运也就随着时代而起伏跌宕。拥有出众才华的艺术家往往也拥有不凡的个人经历,而历史更将这种不凡经历打上了更为传奇的印记,有因为一张画而一夜成名的,有生前默默无闻、身后声誉日隆的,有独步画坛几十载、领袖一代风骚的,有才情和生命如彗星划过天际、只把杰作留给后人的。命运,及其细节,将出现在本片中。
尤其是新中国同龄的这批画家,有着和共和国同样的经历和命运,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磨练,奔向同一个目标,在他们身上不仅闪烁着中国古代的传统,延续着中国近现代大师的风尚,吸取着域外艺术的营养,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承担着推动中国绘画迈向新时代的重任。大画家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那么,我们的这批画家笔下所描绘的祖国,就是笔墨随着时代变迁的印记,祖国的江山就如同这些画作般韵味无穷、让人回味。
由画坛大师的画作和创作过程、理念、情感等折射出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通过回忆来体现当今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而展望未来。每一件画作、每一个故事都以画家的独特的艺术视角寓意着大主题——江山如画。
陈逸鸣作品《倒影》
刘春华作品《毛主席去安源》
罗中立作品《父亲》
齐白石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
王沂东代表作品
徐悲鸿作品《九州无事乐耕耘》
杨晓阳作品《黄河艄公》
袁运生作品《泼水节》